做一朵曇花,只有香如故
曇花,一現(xiàn)。
至今不能忘卻初見曇花的驚異——月光如練,涼風如水,它就那樣輕盈地展開自己的雙臂,如精靈般超凡脫俗,不含一絲一毫的雜念,讓人窒息的美啊。
但,如此短暫。
為這美付出的代價,便是生命的短暫,沒有流淚,沒有猶豫地,凋謝,只留給人無限的慨嘆與留念。
生命,理應如此;美,理應如此。
再嬌艷的花,也會一天天老去,與其如此,倒不如像曇花一樣,生命雖短暫,但卻永留芳華
于人世,不曾讓任何的殘枝敗葉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曇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所展現(xiàn)的生命極致的絕美——讓人驚心動魄、為之傾倒的短暫的美。由此可想,大千世界中,真正能讓人動心的美麗,莫過如曇花一現(xiàn)般的瞬間,極短卻定格在人們心中——深夜的一杯熱茶,撫過淚頰的一雙輕柔,面對困難的一次無畏,獨上高樓的一次超脫,絕境中的一句安慰,還有那情到深處的一淚感動……定格在人心的一瞬。
不要說它們太短暫,不要說它們不能長久,它們只是服從了自己內(nèi)在的力量,在最恰當?shù)臅r候,從內(nèi)心掙出,展現(xiàn)給塵世一抹清觀,一點孤傲,一懷感傷。一次情懷的感動,可以讓它們的生命因此延長幾千年——世間上最好的保留之地便是人心的記憶,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的美,何嘗不逾越千年呢?
肉體逝去,而精神永存。不要再駐足于花園,因為沒有不敗的花;不要沉溺于現(xiàn)實的享樂,因為沒有用不完的財富,不要夢想長生不死,因為沒有精神的支撐,那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的皮囊。倒不如做一朵曇花,在最美麗的時候,飄然而逝,只留一縷芳魂無斷絕。
做一朵曇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氣息,留下你孤傲的美麗——短暫的生命,美的極致。
于山
唐代詩人王昌齡說:“搜求于物,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意思是說,心得來源于生活中物象的啟發(fā),心神進入物境,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生動深刻的文章。
如何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契合交融,讓心神與物境合拍共振,前提是要有情感的蘊蓄。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儲量極其豐富的情感礦藏。只要有適合的外界條件— 打開一個缺口,情感就會像石油一樣噴發(fā)出來??梢?,情感的噴發(fā)點,就是物與神相通的契合處。因此,借物抒情類文章,啟引靈思的關鍵,是選取什么樣的物,選取什么樣的景,選取什么樣的角度,能夠讓熾烈似巖漿的情感迸發(fā)出來,真正做到“一切景語皆情語”。
具體地說,借物抒情類文章的寫作,靈思引發(fā)的關鍵有三點:第一,如以某景為話題,可把尋找情結抒發(fā)噴口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nèi)ニ伎紡哪膫€方向,從哪個角度寫。例以“家鄉(xiāng)的變化”為話題作文。家鄉(xiāng)的山、水、樹、屋、街,凡能引動作者情思,能深刻反映家鄉(xiāng)巨大變化的景物,都可列為描寫對象,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刻動人。第二,描逑景物的特點,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相似之中求神似,神似的形象描寫,就為抒情打下鋪墊。如茅盾的《白楊禮贊》中,寫楊樹的葉子是“片片向上”這就是一種神似的寫法。第三,聯(lián)想引申要自然貼切,要以所描述的景物的外部特征相一致,不能牽強附會,漫無邊際。
例文
落葉
淑艷
秋風驟起,滿池原本亭亭玉立,碧綠裊娜的荷葉;如膏脂般豐潤,帶著一種欲說還羞情狀的蓮花,憑添了慘然的暗淡。田田如舞女的裙,瑩瑩似玉雕粉徹的優(yōu)美,被時間的流水帶走了,帶到了遙不可知的天國,只把美好的記憶,留在了夢中。
池邊一株高大的楊樹,在秋日中颯颯低語。樹葉一片一片地飄落下來,有的打著旋兒,在空中盤旋了許久,才不情愿似地落在地上。好象非常不愿離開養(yǎng)育它的母親——大楊樹,頻頻回顧,別情依依。有的從上邊樹枝落下,又掛在下邊樹枝上。那是真情地擁抱,執(zhí)意的眷戀。秋風無情,秋日無語。一陣搖撼,它還是被迫離開樹枝,緩緩地落在水面上。沿著池塘已是厚厚的一層落葉,猛然,在一片枯黃中,有一片深綠色的嫩葉非常亮眼。這片葉子為啥這么年青?也許是楊樹最后一片綻開的葉子,它還沒有走完生命的歷程,還在做著青春的美夢,不想,無情的秋風,邁著不緊不慢的腳步,板著冷漠的面孔如期而至,和其它樹葉一樣,被迫離開樹枝。
時令到了讓它們最后分別的時刻,別無選擇。誰會理會一片還沒成年的綠葉呢?
又一陣秋風刮過,池塘喧鬧起來,那聲音好象在說:等來年吧。
哦!我明白了,它們沒有消沉,更沒有哀傷,它們是在悄悄地醞釀,在醞釀著一個更燦爛更美好的春天……
嘩——一陣急雨似的掌聲和孩子們的喧嘩,打斷了我的沉思。原來,池塘不遠處是一所少年宮,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胸前飄著一角鮮艷的紅領巾,正在給小朋友們講抗日英雄故事,孩子們被故事中為國捐軀,壯烈犧牲的小英雄感動的熱淚紛飛。
依然是無語秋日,颯颯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