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茶的原產(chǎn)地,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竹,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載體。 茶文化產(chǎn)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yǎng)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于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后來清淡之風發(fā)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shù),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現(xiàn)了許多茶人。 在我國的唐朝時期,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fā)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jīng)》,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恫杞?jīng)》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xiàn)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xiàn)自己的清節(jié),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xiàn)自己的苦節(jié)。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xiàn),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xiàn)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如今,茶已發(fā)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yǎng)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里,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fā)展升華為一種優(yōu)雅的文化藝能--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