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近代中國茶葉(近代中國茶葉貿易)

來源:departmentofideas.com???時間:2022-12-12 20:48???點擊:277??編輯:admin???手機版

1. 近代中國茶葉貿易

“茶馬互市”貿易類型分為三種,商茶,官茶和私茶。

最初,茶馬互市貿易類型為單一性的,而到了后期,類型增多,明朝的茶馬互市貿易類型既有民營的、政府官方的,甚至還一度出現了走私貿易。

具體而言,茶作為一種交換物品,其在流通環(huán)節(jié)過程中分為商茶,官茶和私茶三種類別,而在這其中,私茶走私活動頻繁。

茶馬互換制度:

1、榷禁制度

通過這個制度,明廷隔斷了茶葉與民間商人的聯系。即使商人購買茶葉的時候,也不能通過茶農,而是直接通過朝廷,商人要想販茶,那必須向朝廷交錢二百才能得到一張賣茶通行證。

而每張賣茶通行證只允許販賣茶葉一百斤,而沒有這個"茶引"通行證的話,賣茶葉就形同于走私。

在漢中地區(qū),明廷完全禁止私販的運行。

對于茶園,有主茶園:

"每十株, 官取其一, 民所收 對無茶 , 官給直買之; "

無主茶園,則由當地軍士薅培,及時采取, "每十分為率,官取其八,軍收其二。 每五十斤為一包,令有司收貯,令于西番易馬。"

2、茶葉貿易機構

茶馬貿易的主要機構之一,茶馬司,其主要職能是收購來自產茶地區(qū)的茶葉,然后在交易的時間以茶換馬。參與各種關于茶馬交易的活動,每年年終的時候,茶馬司需要將一年的易馬總數向兵部匯報,然后上奏皇帝。

茶葉收貯機構:主要是輔助茶馬司的工作,就是茶葉的收購和儲存的機構。

茶葉運輸體系:為了保證茶馬之間更方便的交易,出現了轉運司,茶運所,負責茶葉的運輸。

"鞏昌府至三茶馬司,復由遞運所三路分運,計三十站, 每處設茶夫三十名。"

3、茶葉巡查機構

這個機構的設立主要是防止茶葉的走私,還有官員徇私舞弊的,相當于一個監(jiān)督機制,加強對茶葉走私的打擊。

2. 近代中國茶葉貿易現狀

浙江省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茶葉外貿公司,成立于 1950年,經過五十多年的發(fā)展,已成為以茶葉為主業(yè)、多種商品兼營的綜合性外貿公司。2005年進出口額達4.328億美元,2004年列居中國進出口額500家企業(yè)的第304位,中國出口額最大200家企業(yè)的第152位。經營范圍涉及化工、輕工、紡織、服裝、五金等多種行業(yè),擁有20家外貿子公司,四家中外合資企業(yè),已與世界六大洲100多個國家建立了貿易關系。

3. 近代中國茶葉貿易的變化及原因

世界茶葉貿易的基本特點:一是全球茶葉種植區(qū)域集中;二是茶葉進出口也較集中;三是紅茶是世界茶葉貿易主要品種。

一、全球茶葉種植區(qū)域集中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目前,世界上有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qū)種植茶葉,但種植區(qū)域集中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中國、印度和斯里蘭卡種植面積位居世界前三位,2017年種植面積分別為222.5萬公頃、62.4萬公頃和23.2萬公頃,占全球茶葉種植面積的比重分別為54.6%、15.3%和5.7%。產量排名與種植面積略有差別,產量排名前三位的國家是中國、印度和肯尼亞,2017年產量分別為245.9萬噸、130.4萬噸和43.3萬噸,占全球茶葉產量比重分別為40.3%、21.7%和7.2%。

二、茶葉進出口較集中。

盡管種植茶葉的國家和地區(qū)僅有50多個,但參與全球茶葉貿易的國家和地區(qū)卻多達170多個。在這1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中,肯尼亞、中國和斯里蘭卡是世界前三大出口國,2017年出口茶葉46.8萬噸、36.7萬噸和28.9萬噸,占全球茶葉出口量的20.3%、15.9%和12.5%。前三大進口國為巴基斯坦、俄羅斯和美國,2017年進口茶葉20.5萬噸、18.1萬噸和16.6萬噸,占全球茶葉進口量的18.6%、16.5%和15.1%。

三、紅茶是世界茶葉貿易主要品種。

國際上一般將茶葉分為綠茶(greentea)和紅茶(blacktea),其中紅茶是全球茶葉貿易的主要品種。2017年世界茶葉出口230.7萬噸,其中紅茶出口166.1萬噸,占72%;綠茶出口為45萬噸,占19.5%。

4. 近代中國茶葉貿易由盛轉衰

茶馬互市盛于明清的西北地區(qū),主要為陜西、甘肅、青海等地,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而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茶馬互市的興盛對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明史·食貨 四》中說:“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因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茶馬交易來往運輸均借助于馬幫,所以唐宋以后逐漸將這樣的通道稱為茶馬古道。

而明代的茶馬貿易, 主要還是與北部與西部的蒙、藏等少數民族間進行。所易之茶, 初期仍是唐宋以來傳統(tǒng)的“ 巴茶”,后來逐漸為物美價廉的湖南伏茶所取代。

明朝還對茶馬互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新舉措,以保障茶馬互市的正常進行。一是在洪武十六年出臺了“土賦”制度。二是實行金牌信符制度,即差發(fā)馬制度。

明洪武初相繼在秦州、河州、洮州、莊浪、西寧、甘州設立茶馬司,負責用四川、漢中等地出產的茶換取西寧衛(wèi)、河州衛(wèi)、甘州衛(wèi)等地所產的馬。洪武三十年間,對西北各“納馬之族”給發(fā)金牌,以為納馬憑證。

金牌信符成為明代茶馬貿易的合法憑證。三是實行“收納差發(fā)馬匹,給以價差”的茶馬比價制度。蒙古族地區(qū)每年輸出如此大量的馬匹, 但他們的生活必需品茶葉卻受到明廷的限制, 經常得不到滿足。

于是“ 萬歷五年俺答款塞, 請開茶市”,反映了蒙古游牧民族對擴大茶葉貿易的迫切要求。明代政治相對于宋代較為安定,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畜牧業(yè)也較為發(fā)達,這使得明代的茶馬互市貿易十分活躍。

清初延續(xù)了明代的“茶馬互市”制度。順治二年(1645年)設西寧、甘州等5個茶馬司,由陜西茶馬御史督理。

即西寧司駐西寧;洮州司駐岷州(今岷縣);河州司駐河州(今甘肅臨夏);莊浪司駐平番(今甘肅省永登);甘州司駐蘭州。以后茶馬政策松弛,雍正十三年后,官營的茶馬政策終結。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中止以茶易馬事務,改征茶葉稅款并且允許商人自由貿易。隨著清朝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治秩序的建立、社會的安定, 以及農牧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和民間貿易的繁盛, 茶法、馬政也開始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

清朝政府在康熙二十年( 1681年) 、二十二年(1683年)分別平定“三藩”和收復臺灣之后基本達到了全國的政治統(tǒng)一,朝廷對茶馬貿易開始淡化。雍正九年因用兵新疆,恢復“茶馬互市”,仍設西寧等地茶馬司。

對新疆的軍事行動結束,所需馬匹數量已大不如戰(zhàn)時,僅靠貢賦形式就可以滿足。延續(xù)近千年的茶馬互市制度至此正式宣告結束,茶馬貿易轉由民間經營。

而在一般研究者的敘述中,對西南地區(qū)的茶馬古道著眼較多,大致將其分為滇藏、川藏兩條主線。而當時內地與藏區(qū)之間最大的貿易中轉地為四川打箭爐(今康定)。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批準在打箭爐進行茶馬互市,使得打箭爐發(fā)展為以茶馬交易為主的商貿中心,以此為始,其遠端可達尼泊爾、印度,甚至西非的紅海沿岸地區(qū)。

但從廣義上講,茶馬古道還應該包括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西北地區(qū)陜甘茶馬古道,尤其在清代,它成為了晉商與西北邊陲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進行茶馬互市的另一條重要路線。

在這條古道上,由于運輸工具主要依靠駝隊,因而運輸量大,至清代,每年經由這條路線輸往北地的茶葉已經達到數千噸。這樣的貿易量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陜甘茶馬古道當時的運輸量遠遠高于滇藏、川藏的運輸量。

而且這是一條被明清政府認可了的,在國內跨區(qū)販茶的通道,有著獨特的重要性。陜甘茶馬古道的開辟,晉商功不可沒。

5. 近代中國茶葉貿易興衰帶來的啟示

(1)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以綠茶為例,每100克含蛋白質33.7克、含維生素A原(胡蘿卜素)3.8毫克、維生素B10.02毫克、維生素B10.38毫克、煙酸7.1毫克、維生素E18毫克,還含有維生素P、維生素C。所以飲茶可以降低血脂和脂固醇,因而可降低高血壓、血管硬化和冠心病的發(fā)病率。維生素C能防止壞血病。

(2)茶葉中含有茶多酚,具有收斂、殺菌作用,多喝茶對霍亂、痢疾、慢性腎炎和肺炎有一定的療效。

(3)茶葉中含有咖啡因,能起提神活經絡的作用。

6. 近代中國茶葉貿易的盛衰啟示

茶文化歷史悠久,南北飲茶各有千秋,對于這種南北茗飲之俗的差異,引發(fā)了一場爭論。當時,蘇軾曾說:“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可也,鹽則不 可?!彼牡艿芴K轍在《和子瞻煎茶》詩中也嘲諷了“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的習俗, 還有人批評了“柘羅銅碾棄不用,脂麻白土須盆研”。

黃庭堅則在《煎茶賦》中說:上等茶中放鹽 是“勾賊破家,滑竅走水”。甚至有人連其他的佐料也一概反對:飲茶“入鹽及味。 不知蔥去昏, 梅去倦,如不昏不倦,亦何必用! ”(林淇《山林清事》)在他看來,辛辣的蔥使人清醒,味酸的梅使 人精神興奮,人既清醒又不疲倦的時候,是不必用這些“茶果”的。

但是,蘇軾的意見雖然為多 數人首肯,但也有不同意見的挑戰(zhàn)。南宋陳鵠的《耆舊續(xù)聞》一書就說:蘇軾“不知今日吳門、昆 陵、京口,煎點茶用鹽由來已久,卻不曾有用姜者”。 不過,他對各種飲茶習俗的差異,都有正確 的看法:“風土嗜好,各有不同。

”而這種“風土嗜好,各有不同”,也反映在與宋同時存在的遼、金政權。自唐代開始,中原飲 茶習俗便向邊疆傳播,但從文化意義上的飲茶活動是自宋代才擴展到邊疆民族的。遼朝與五代同始,與北宋同終。它雄踞長城內外,與中原王朝兵連禍結之時雖不少,但化干 戈為玉帛之時則更多。

他的動向,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當時中原王朝的盛衰乃至興亡。遼、宋 雖是相持對峙,但到澶淵之盟后卻以兄弟之禮相互來往。和好關系延續(xù)了近一百二十年,雙方 文化、經濟的交往總是不斷。

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國家,常以“學唐比宋”勉勵自己。

所以,宋 朝有什么風尚,很快會傳到遼國。 少數民族以牧獵為生,多食乳、肉,而乏菜蔬,飲茶既可幫助消 化,又增加了維生素,所以比中原人甚至更需要茶。

自唐宋以后行“茶馬互市”,把茶作為吸引、 控制少數民族的“國策”,這也使邊疆民族更以茶為貴。談修《滴露漫錄》記載:“茶之為物,西戎 吐蕃,古今皆仰給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 青稞之熱,非茶不解。

是山林草木之葉,而關 系國家大經。”宋朝的茶文化,首先是通過使者把朝廷茶儀引人北方。遼朝朝儀中,“行茶”是重要內容。 《遼史》中有關這方面的記載比《宋史》還多。宋使入遼,參拜儀式后,主客就座,便要行湯、行 茶。

宋使見遼朝皇帝,殿上酒三巡后便先“行茶”,然后才行肴、行膳?;实垩缢问?,其他禮儀后 便“行餅茶”。重新開宴要“行單茶”。遼朝茶儀大多仿宋禮,但宋朝行茶多在酒食之后,遼朝則 未進酒食首先行茶。

至于遼朝內部禮儀,茶禮更多。如皇太后生辰,參拜之禮后行餅茶,大饌開 始前又先行茶。契丹人有朝日之俗,崇尚太陽,拜日原是契丹古俗,但也要于大饌之后行茶,把 茶儀獻給尊貴的太陽。 宋朝的貢茶和茶器也傳入遼朝,宋朝賀契丹皇帝生辰禮物中,有“金酒食 茶器三十七件”“的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契丹使過宋境各州縣,宋朝官吏亦贈茶為禮。

(見 《契丹國志》)而且,遼也有“以茶結客”的禮俗,《萍州可談》記載茶見于唐時,味茶而轉甘。 晚采者為茗。今世俗客至則啜湯,去則啜湯。 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 者。

此俗遍天下。先公使遼,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后點茶,至飲會亦先水飲,然后品味 以進?!庇捎谶|國地處北方,以牛羊肉食為主,故愛好緊壓茶,既便于長途運輸和貯存,又茶濃而醇, 適合調制奶茶。不過,遼對宋的飲茶方法還是熟悉和欣賞的,已出土的文物就提供了這方面的 例證。

1971年春發(fā)現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下八里村東北正山南坡的遼墓點茶圖壁畫,存 于遼天慶六年(1116年)張世卿墓室。壁畫描繪的是唐末至宋時流行的點茶情景,畫面正中一 張朱紅色高桌,桌上有黑色帶黃扣的圓盒和白色大缽,兩只有黑色托子托承的白盞。

桌前放置 著一只火勢正旺的五足火爐,上置白色的瓶,瓶領細長,瓶口有蓋,自口沿下至腹部有嘴,另一側 是向上昂曲的細流。 桌后兩側各立侍者,左側一人左手托盞,右手持調羹在盞內攪動;右側一人 左手扶桌面,右手執(zhí)與火爐所置形狀相同白瓶,正準備向盞內傾倒。

壁畫生動再現了當時流行 的點茶習俗,是飲用末茶的寶貴形象資料。當時與宋對峙的還有金朝,是公元12世紀初以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間的女真族為主體 建立的王朝,共存在119年。 金朝的版圖超過了同時期的南宋。

金朝有許多制度是繼承唐和 遼、宋的,飲茶也是金朝各族人的一種時尚。宋德金著《金代的社會生活》對此有較詳細的記 載:金國本不產茶,所需茶葉來自“宋人歲貢”和貿易于宋之榷場。(《金史?食貨志四》)金朝的 版圖擴大到中原之后,曾提倡種茶樹,但主要還是來自與南宋貿易所得,因此茶葉格外珍貴。

茶的地位可與酒并駕齊驅,甚至高于酒。酒是所有賓客同飲,而茶卻僅“留上客數人啜之”,茶的 貴重可想而知。飲茶被視為儒雅的表現,《金虜節(jié)要》說:熙宗自幼受漢文化熏陶,“分茶焚香” “徒失女真之本態(tài)”。

飲茶之風在各階層中都很盛行,“上下競啜,農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屬”。 (《金史?食貨志 四》)有些文人以茶代酒,品茶成癖。飲茶之風日甚一日,茶葉消耗量大增,宣宗元光二年(1123 年),“河南、陜西凡五十余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直銀二兩,是一歲之中妄費民銀三十余萬 也”。

(《金史?食貨志四》)朝廷官員紛紛要求禁茶,規(guī)定飲茶者的范圍,不得隨意儲存、饋獻和 出售茶葉。 泰和五年(1205年)十一月,“尚書省奏:‘茶,飲食之余,非必用之物……商旅多以絲 絹易茶,歲費不下百萬,是以有用之物易無用之物也。

“若不禁,恐耗財彌甚。遂命七品以上官, 其家方許食茶。仍不得賣及饋獻。不得留者,以斤兩立罪”。(《金史?食貨志四》)六年、七年 連續(xù)定茶禁。 (《金史?章宗紀四》)八年七月,有人“以茶乃宋土草芽,而易中國絲綿絹有益之 物,不可也”。

宣宗元光二年規(guī)定:“親王、公主及見任五品以上官,素蓄者存之,禁不得賣、饋,余人并禁之。犯者徒五年,告者賞寶泉一萬貫(《金史?食貨志四》)不過,茶雖短期可禁,俗 卻依舊風行。 南宋與金對峙時,宋朝飲茶禮儀、風俗同樣影響到女真人。

女真人又影響到夏朝 的黨項人。自此北朝茶禮大為流行。金代的女真人不僅朝儀中行茶禮,民間亦漸興此風。女真 人婚禮中極重茶,男女訂婚之日首先要男拜女家,這是北方民族母系氏族制度遺風。當男方諸 客到來時,女方合族穩(wěn)坐炕上接受男方的大禮參拜,稱為“下茶禮”,這或許是由宋朝諸王納妃 所行“敲門禮”的送茶而來。

在宋代這一歷史時期,遼、金在中國飲茶習俗的普及和推廣上同樣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自古以來就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密切關系,友好交往是民族關 系的主流,而宋代茶文化歷史正是這種主流的血脈。

7. 近代中國茶葉貿易的變化

大多數是在國內貿易,一部分通過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出口到國外。

8. 近代中國茶葉貿易的特點

宋朝與吐蕃茶葉貿易頻繁,茶業(yè)軍事作用加強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在歷史上是眾所周知的,與少數民族的緊張關系也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在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上,少數民族對于宋朝的態(tài)度就好很多,尤其是宋朝與吐蕃的茶葉貿易十分頻繁,甚至到了用茶葉可以換到戰(zhàn)馬的地步。

所以我認為宋朝茶業(yè)發(fā)展的三大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宋朝與吐蕃茶葉貿易頻繁,茶葉的軍事作用加強了。

數民族由于長期生活在草原之上,食物結構比較單一,都是一些牛羊肉,長期食用,就算再怎么變換做法也會吃膩的,但是因為在草原上沒辦法改變食物結構,因而就需要茶葉來幫助其部落解決這一問題。

茶葉有很好的解膩作用,而草原上的茶葉并不多,因而就需要與宋朝進行茶葉貿易,貿易最頻繁的當屬吐蕃了,每年的茶葉交易量都抵得上宋朝一年的飲茶量了,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尤其是吐蕃對于茶葉的需求。

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它的經濟是以游牧經濟為主的,受自然條件限制比較大,經濟自然發(fā)達不到哪里去,而與宋朝的茶葉貿易是斷不可能減少的,因而就出現了茶馬貿易,大體意思就是說宋朝用一定量的茶葉來與吐蕃交換一定量的戰(zhàn)馬,這樣的貿易符合雙方的利益需求。

茶葉種植規(guī)模擴大,全社會形成一種愛茶之風

宋朝之前,茶葉僅僅是上層貴族娛樂消遣的飲品,而到了宋朝以后,由于技術的發(fā)展,茶葉的種植規(guī)模擴大,茶葉的成本有所降低,經濟發(fā)達的宋朝,百姓的購買力也有所提高,因而茶葉也逐漸進入下層社會,全社會都對茶葉有了新的認識。

9. 近代中國茶葉貿易的發(fā)展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拿來當藥用。

2、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拿來當藥用。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拿來當藥用。

4、漢代:

(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yè)化,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

(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制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吸收的影響,氣候條件也有得于茶業(yè)的發(fā)展。拿來當藥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斗茶獲得。拿來當藥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來當藥用。

8、明代:據今600多年,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拿來當藥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制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拿來當藥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fā)展)。

(2)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政治、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3)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fā)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wěn)定發(fā)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擴展資料

飲茶的三個階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葉碾成粉末,燒開水后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

2、宋代點茶法:即用開水沖泡茶粉,并用茶攪拌后飲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為整葉茶沖泡,為現代泡茶的開端。

茶區(qū)分布

1、世界產茶區(qū)

中國、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亞、馬來西亞、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國產茶區(qū)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術皆由中國直接或間接引入。

2、中國四大茶區(qū)

中國作為茶葉大國,茶區(qū)東起臺灣東部海岸,西至西藏貢茶場,南至海南島榆林海港,北到山東榮城市,包含西南、華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區(qū)。

(1)西南茶區(qū)

西南茶區(qū)是中國最古老的茶葉產地,包括云南、貴州、四川、西藏東南部地區(qū)。西南茶區(qū)地形復雜,山脈高聳,氣候多變,適合各種大葉種茶樹的生長培育。中國的外銷碎茶和邊茶大多數產自這里,也是高檔綠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產地。文章來自微信號:cha567 。多元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西南茶區(q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西南茶區(qū),可以考證到中國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2)華南茶區(qū)

華南茶區(qū)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這里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空氣濕度大。而且這些地區(qū)多山地丘陵,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對于茶樹的生長得天獨厚。華南茶區(qū)的品種資源豐富,優(yōu)良品種極多,茶樹以喬木型和小喬木大葉種偏多。很多名茶,如鐵觀音、大紅袍、鳳凰單叢、六堡茶、西山茶等均產自這一茶區(qū)

(3)江南茶區(qū)

江南茶區(qū)以長江為界線,從長江抵達南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區(qū)四季分明,春夏兩季多雨,多丘陵地帶,適宜茶樹的生長。茶樹以灌木型為主,是質優(yōu)高檔綠茶的集中產區(qū),如西湖龍井、碧螺春等,在中國茶區(qū)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區(qū)

江北茶區(qū)從長江向北,直抵信陽,從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蘇北部,包括陜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蘇北部等地區(qū),江北茶區(qū)年平均氣溫較低,冬季漫長,降水量因地區(qū)不同各異。該茶區(qū)以生產綠茶為主,茶樹均為灌木型中小葉種,生產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紫陽毛尖等。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