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地區(qū)盛行功夫茶,尤其是潮汕地區(qū)最為講究,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jù)考察,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jīng)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shù)馗前巡枳鰹榱舜偷淖罴讯Y儀,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yǎng)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故而慢慢有了功夫茶具,從而延伸到多功能茶臺、功夫茶臺。
中國茶道起源與何時?
展開1全部
茶,“興于唐盛于宋”。這也是三峽地區(qū)茶文化演進的真實寫照。宋代曾在峽中為官或游覽過三峽的騷人墨客,莫不有贊譽峽茶之吟唱,其中最鐘情者,當屬南宋大詩人防游。陸游于公元1170年5月人峽任夔州通判,寫下了著名的《人蜀記》,對峽中山水勝跡、民俗風情、草木物產(chǎn)等都有生動真實的描述,是繼《水經(jīng)注》后反映三峽的名著。陸游在峽中還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寄托了他對峽山、峽水、峽茶的深情眷戀,與三峽結下了珍貴的茶緣。他在《人蜀記》中記敘了峽中民間茶市的繁榮:“晚次黃牛廟,山復高峻,村人來賣茶菜者甚眾?!彼麑懙娜龒{詩頁不乏詠茶之作,如《荊州歌》:“峽人住多楚人少,土垱爭食茱萸茶”;《三峽歌》:“錦鄉(xiāng)樓前看賣花,麝香山下摘新茶”。據(jù)《輿地紀勝》和《太平環(huán)宇記》載:錦鄉(xiāng)樓在涪陵;麝香山在秭歸縣東南110里,因山多麝而得名。還有《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說明他頗得巴蜀民間煎茶之道。在西陵峽口的三游洞,陸游曾親自取巖下山泉水煎茶細細品味,并即興作《三游洞前巖下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詩云:“古經(jīng)芒鞋滑不妨,潭邊聊得據(jù)胡床,巖空倒看峰巒影,澗遠中含藥草香。汲取滿瓶牛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囊中日鑄(茶名)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焙笕怂旆Q此泉為“陸游泉”。唐宋時代的峽茶美名傳天下,引得多少文人雅士幕名而來,留下茶文化千古風流佳話。 當茶葉作為人們生活飲料之風在唐代興起之時,地處偏僻西南的三峽地區(qū)飲茶早已成為風尚,不僅已研制出了名茶,而且茶葉生產(chǎn)也具有相當規(guī)模,民間已掌握了一套采茶、制茶工藝,煎茶的方法更是獨具特色。這一切都表明三峽地區(qū)飲茶之風尚更早于唐代。筆者推斷:其時間可上溯至三國、秦漢、戰(zhàn)國時代,甚至更為久遠的年代。三峽茶之起源與中國茶之起源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或者可以說,三峽及其周邊地區(qū)。是中國古代茶之淵藪,是中國茶起源地之一是無可置疑的。為了探討與論證這一見解,我們不妨簡要介紹我國茶學界有關茶起源之研究成果以及共識與紛爭。 茶,已成為世界三大飲料(茶葉、咖啡、可可)之一,飲茶之風尚已遍及五大洲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而且隨著茶葉藥用功能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其風愈見強盛,這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一大貢獻。中外學者一致公認茶葉的原產(chǎn)地在中國,茶葉的植物學名是用拉丁文定的,就是中國的意思;在世界上很多國家茶的讀音,都是從我國轉(zhuǎn)譯過去的;日本、朝鮮、蒙古、伊朗、土耳其等亞州國家茶的讀音均來自中國?,F(xiàn)在日本盛行的茶道更是中國傳播后之沿襲與發(fā)展。目前中國茶樹品種多達600余種,足以證明茶原產(chǎn)地資源之豐富。 中國茶之為飲究竟起源于何時何地?至今仍是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其起源地點有云南說、貴州說、川西說、鄂西說、湖南說等等。但多數(shù)學者傾向于西南地區(qū)說,此說看似不甚具體,但筆者認為更符合山茶科植物共有的生物圈的科學實際,植物的生長沒有省界,只有地域性。關于茶起源之時間,有上古說、西周說、春秋說、戰(zhàn)國說、秦漢說乃至魏晉諸說。茶葉學術界的傳統(tǒng)觀點和茶葉專著作者如《茶葉通史》多采用陸羽《茶經(jīng)》所說?!恫杞?jīng)·六之飲》云:“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楊雄、司馬相如,吳有韋耀,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痹凇恫杞?jīng)·七之事》中敘述歷代茶事時,陸羽再一次談到與茶起源有關的人物事件:“三皇:炎帝神農(nóng)氏。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這便是茶起源于上古說、西周說所依的根據(jù)?!安柚疄轱?,發(fā)乎神農(nóng)氏。”是說茶作為飲料開始于三皇之一的神農(nóng)氏,此說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辈杩喽?,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但學者多以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系秦漢時人偽托“神農(nóng)”之名而作,帶有很重的傳說色彩,以此說茶起源于古時代神農(nóng)氏令人難以足信。茶起源于西周說是我國茶學界大多公認的一種觀點,常見于各種茶葉著作。其主要根據(jù)上晉·常琚撰《華陽國志·巴志》中的一段有關古代巴國歷史和物產(chǎn)納貢的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以其宗姬封于巴……”“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丹漆、茶、蜜……皆納貢之。”以此證明在西周初期巴國便將茶葉作為貢品納貢之,周武王伐約之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前1066年,由此得出結論:“在我國確切記載的“茶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1)春秋時齊相晏嬰飲茶之事,出自《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分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庇袑W者視“茗菜”為茶。茶源于春秋說所據(jù)的另外文字記載,是《周禮·地官·掌菜》和《詩經(jīng)》中“采荼”,茶學界一般視古文獻中之“荼”為“茶”,實際上都是沿襲了陸羽《茶經(jīng)》的說法?!恫杞?jīng)·一之源》:“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原注:從草,當作‘茶’……從木,當作‘’……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爾雅·木篇》:“木賈,苦荼。”郭璞《爾雅》曰:“樹小似梔子,冬出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
茶道誕生于唐代,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經(jīng)土大夫的推崇,加上僧尼道觀的宗教生活需要,作為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方式傳播到宮廷,于懸其影響也不斷加深和擴大。 茶道一詞,歷史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最早見于唐代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的“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詩句。稍后又見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有記載,“……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保櫇u即陸羽)說明茶道在9世紀前己有認識。在此后的一千多年,茶事有過興衰,茶道也有變遷,惟有其精神永存,應驗了“道可道,非常道”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