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古代以茶交友的故事?

來源:departmentofideas.com???時間:2023-02-11 03:59???點擊:250??編輯:admin???手機版

古代以茶交友的故事?

《揚州雜記》寫了一個關于茶為媒的故事:某一日,鄭板橋到揚州郊外踏青,見一戶農(nóng)家院子里有一樹杏花,枝頭花鬧,紅杏春光,他被吸引,借口渴討茶吃。

走進了人家院子。農(nóng)家老婦人,捧出一碗茶來招待他,他一邊喝茶道謝,一邊觀賞杏花,無意中見到里間屋子墻上,貼的都是自己的詩詞,十分驚訝,急忙問老婦人緣由。

老婦人這才知道面前的男人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老太太爽快得很,立刻回內(nèi)室將女兒叫出來和鄭板橋相見。

老太太開門見山就說:大詩人啊,聽說您喪偶了,您看我女兒怎么樣?年方二八,超級喜歡您的詩詞,如果您老不嫌棄,就娶了她吧。如果您看不上她,就給我們簽個名可好?

鄭板橋嚇一跳,偷眼細看這女兒,青春紅顏,楚楚動人,真比窗外的杏花還嬌媚,不禁就動了心,但是想想自己窮困潦倒,只好直說。

老婦人說,不要緊,我們丫頭愛的是您的才華,不是那愛慕虛榮的人。

鄭板橋大喜,一口應承下婚事,還意猶未盡,又提起筆來,給這娘倆粉絲不但簽了名,還寫下了一闋詞作為定情物。

然后是人走,茶未涼,幾年之后,鄭板橋果然來迎娶這位村姑,杏花還在,大碗茶依然香。

他比崔護有福氣,崔護是因一碗茶而錯過,鄭板橋卻因一碗茶成就一段姻緣,這位夫人果然如她家的茶和杏花一樣,一面嬌艷一面醇香,不但不慕富貴,還賢淑有德,夫妻倆如神仙眷侶。

一盞茶,喝出一段姻緣,這樣的故事如結合了偶像因素的勵志劇,不但給人美感,還讓人生出對人世的美好向往。

情來緣去,茶來茶往,人生在世,無非如此。

茶道是什么?跟茶有關的禮儀,典故,傳說都有什么?

泡茶技法(一):傳統(tǒng)泡法

一.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

二.沖泡步驟:

燙壺:將沸水沖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將壺內(nèi)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后用茶匙撥茶入壺。

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

倒茶:

1.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于刮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zhí)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2.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3.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jié)M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后用:客人離去后,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茶葉飲法(一):紅茶飲法

自從我們的祖先發(fā)現(xiàn)和飲用茶葉以來,飲茶方法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在我國古代,茶葉最初作為藥用,是采摘生葉煎服。以后,發(fā)展為以茶當菜,煮作羹飲,或與其他食物調(diào)劑飲用,到了明代,才發(fā)展成為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茶葉沖泡飲用的方法,同時,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茶類眾多,風怕習慣不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飲東方法。不同類的茶葉的飲法雖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差異。這是必須加以區(qū)別的。

(一)紅茶飲法

從使用的茶具來分,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杯飲法,一種是壺飲法。一般說,各類工夫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和速溶紅茶等,大多采用杯飲法;各類紅碎茶及紅茶片、紅茶末等,為使沖泡過的茶葉與茶湯分離,便于飲用,習慣采用于壺飲法。

從茶湯中是否添加其他調(diào)味品來劃分,又可分為“清飲法”和“調(diào)飲法”兩種。我國絕大部分地方飲紅茶采用“請飲法”,不在茶中加添其他的調(diào)料。但在廣東,有些地方要在紅茶里加牛奶和糖,使營養(yǎng)更豐富,味道更好。在我國西藏、內(nèi)蒙古,這種飲法更為普遍,稱之為酥油茶和奶茶。通常的飲法是:

先將茶葉放入預先燙熱的茶壺中,沖入沸水浸泡約五分忡,然后把茶湯倒入茶杯中,沖入適量的糖、牛奶和乳酪。在茶壺中泡過一次的茶渣,一般棄去不再用。

一. 泡茶茶具

茶藝泡茶的工具種類繁多。置茶器包括茶則、茶匙、茶漏、茶荷;理茶器包括茶夾、茶匙、茶針、茶槳;分茶器包括茶海、茶盅、公道杯;品茶器包括茶杯、聞香杯、杯碟;滌潔器包括茶盤、茶船、渣方、水方、滌方、茶巾、容則;其它還包括煮水器、香爐、奉茶盤等。

以上介紹了林林總總的茶具,但喝茶的用具絕非一定繁瑣復雜,而應由簡入繁,重在培養(yǎng)自己對茶葉的基本認識。

二、泡茶的注意事項

功夫茶一般一泡只沖四次:一為皮;二三為肉,四為極。四沖之后,茶湯基本轉薄。四泡茶浸泡時間應依次增加。

出茶四字決:低、快、均、盡。出茶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敬;快,使香味不容易散失,且可保持茶湯熱度;勻,表示對客人一視同仁;盡,茶水瀝盡,茶葉不浸泡過久,茶湯不會苦澀。

任何茶葉都不宜浸泡過久,茶湯應與茶葉分離,即泡即飲。過濃的茶湯對身體不利,浸泡過久的茶湯會破壞茶葉特有的香氣和滋味。

三、泡茶用水

泡茶最好用山泉水,用江水最好用中間,用上茶濃,用下茶淡。

在古箏樂曲的伴奏下,主泡人熏香、凈手,先引茶入茶,請來賓賞茶,然后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zhèn)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

燙杯溫壺: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 最后主泡人向客人答謝品茶,鞠躬退場。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廣東的今潮汕地區(qū)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致,泡工獨特,飲用程式亦相當講究。這不但是他們工余飯后的一種消遣,享受,也是他們交際往來的一種工具,更是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瓏,非??季?。一套茶具,一般為一壺三杯,也有兩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為最佳。泡制工夫茶采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fā)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泡制時先將水燒開后沖茶。沖時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領,即:“高沖”、“低灑”、“括沫”、“淋蓋”、“燒杯熱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后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后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并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后蓋沫。第一沖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后,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jīng)泡開,性味俱發(fā),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四個茶杯并圍一起,以沖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在”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第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中國人視道為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規(guī)律 ,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 道,劍有劍道,鏈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 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 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 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劉 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盡管“茶道”這個次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 新華辭典》、《辭?!?、《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幾 百年來,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時間的人層出不窮,在長期實踐的基礎 上,近幾年才開始有學者給茶道下定義。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 :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 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 ,它具有綜合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 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nèi)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nèi)藝能。藝能 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 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 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 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對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給茶道下定義,可難為了日本學者。

>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 “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他下過一個準確的定 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起來。

吳覺農(nóng)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 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 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 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 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 、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 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yǎng)以 實現(xiàn)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 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xiàn)實 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其實,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 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 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 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 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道時產(chǎn)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 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 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 ”,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 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云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輪,映像各異?!安璧馈比缭拢诵娜缃?,在各個茶人的心 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huán)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于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yǎng)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nèi)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內(nèi)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nèi)涵大于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guī)律、本源與本質,它經(jīng)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nèi)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qū)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與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huán)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局,就猶如人生游戲!雖然,有些事情,在無聲地展開和淡然的收尾之中,都已注定了生生世世、恩恩怨怨的纏繞。當你無法去推斷、詮釋或者解決時,你便只能去相信那些所謂的,纏繞著的緣份了。

人生猶如品茶。別虛度了此生,錯過了茶香!

一個人的時候,總喜歡坐在燈下,泡一杯清茶,細細品味,任清香孤傲的茶花在水中輕舞飛揚,仿佛尋找生命的奧秘,未知的命運都早已在冥冥之中融入清茶中。

飲茶是一種藝術,如和尚飲茶是講究禪,道士飲茶是講究道,學者飲茶是講究文化,商人飲茶是一種應酬,不同的品位道出人生的不同追求。有人喝茶言苦,有人品茶說香。人生本是一杯清茶,苦也聞香,香中蘊苦.

打開飛揚的思緒,抖落積淀的塵埃,小心地翻開心靈最低層的一頁,溫習全身心的付出,追逐夢想。

不知從何時開始,這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小得只裝得下自己,不愿告訴別人自己的心情,也不想了解別人太多,就這樣寧可讓自己孤獨,也讓別人寂寞……

在生命拐彎處,我飲清茶而不喝咖啡。清茶是恬淡的,散發(fā)著清雅的芳香,如絲如縷的清香縈繞在生命的每一個角落,讓我流連忘返而又欲罷不能。

與快樂同行,悲傷也會改變。曾記得這樣的一句話:紅塵有愛,這顆火熱的心不變;紅塵有愛,今生的宿命相連。也許,真的有它的道理所在吧。

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有過經(jīng)歷的生命才會厚重,才會有承載,不管生活中是喜、是悲,把清茶默默地放在唇間,我們不說傷痛不說累,坦然接受生活給我們的一切,此時的自己才是生命中的花季。我們不再年少輕狂,我們懂得愛、懂得珍惜。明白生命中有許多是我們要努力追求不應輕言放棄的。

暗淡的茶味包含了人生的滄桑,它宛如一只小手,能伸進人的心靈深處,輕輕地撫摸,讓激動平靜,讓思念沉醉,讓煩躁消退,讓人漸漸進入一種境界,這是一種寬容而且大度的境界。

痛也好,樂也罷,一切的一切都讓它悄悄流到心田,在生命街口任苦味、香味交融。

清茶的薈萃告訴我,坦然就是快樂。

說到品茶,品好茶,會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紅樓夢》里妙玉的“三杯論”。它出自這部文學巨著的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曹雪芹筆下的妙女士是以杯數(shù)來區(qū)分喝茶的雅俗,“一杯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蔽乙詾?,品茶之中所有體味到的感受,最為貼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的那種淡淡的滋味。淺嘗最為甘美,也最為持久。凡事過度反而乏味,正所謂:過猶不及,如果窮困及逸樂,因一切甘甜已經(jīng)遍嘗,便會有茫然無措的感覺,就會像漿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滿山珍海味,也不會有任何胃口。世間利祿來來往往,紅塵滾滾炎涼榮辱,惟有淡泊,才能寧靜,才能對人生做最深入、最細致、最獨到、最有價值的品味。這一切又與品茶何其相似。茶,惟有苦澀,才能醒腦提神。

唐代的劉貞德曾經(jīng)總結說,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養(yǎng)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國已經(jīng)不單純是一種飲料,它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價值取向,表達了對情感、對生命的態(tài)度,有著更深層次的精神境界。一個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對生活、對情感、對生命會熱愛。而對生命熱愛者,必然對人格有操守。

正如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儉德人”。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以茶藝表現(xiàn)人文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

茶道的本質是和,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隨心所欲,不必拘泥于程序、禮法、規(guī)則;貴在樸素、簡單,注意力集中,心到、眼到、手到。以真實心境寄情山水,以真摯情懷融入自然造化,在茶香、茶色、茶味中陶醉、品味、頓悟、修行。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感受到許多,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钡臇|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nèi)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xiàn)一定的禮節(jié)、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xiàn)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nèi)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笆恕睘橐粺o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